格鲁派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。藏语格鲁意即善律,该派强调严守戒律,故名。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,故又称黄教。创教人宗喀巴,原为噶当派僧人,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。 格鲁派产生于15世纪初。一般认为,明永乐七年(1409年)甘丹寺的建造,标志该教派的正式形成。它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出现的教派,也是最大的一个教派。 色龙生根翁述(第十代生根活佛)于公元1429年出生在康区,他远赴蒙古等地传播佛法。把格鲁教派传播到蒙古,是蒙古王朝的国师。
格鲁派,以戴黄色的帽子倡导严守戒律而得名“善规”,又被称为格律派,汉地称为黄教。格鲁派源自于阿底峡尊者创立的“噶当巴Kadhampa”,所以又被称为新噶当派。由于格鲁派是四大教派中最晚出现,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派。 格鲁派(藏文:དགེ་ལུགས་པ་,藏语拼音:Gelug 或 Gelug-pa,威利:Dge-lugs-pa)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之一。藏语格鲁意即善律,该派强调严守戒律。格鲁派僧人戴黄色僧帽,故又称黄教。西藏宗喀巴大师于十四世纪所创立,为阿底峡尊者噶当派的后裔之一,故又称作噶丹派(Ganden)。宗教哲学中认为应成中观派为最究竟的学说。格鲁派在西藏有很大的影响。 格鲁派重视僧人学经﹐有系统的学经制度,先显后密。宗喀巴规定,《现观庄严论》、《中观论》、《俱舍论》、《释量论》和《律经本论》五部经典为该派学僧必修之课称为显宗五部大论。。凡考取甘丹﹑哲蚌﹑色拉三大寺系统的“拉然巴格西”学位考试﹐再入推举进入上下密院学习密宗四部(即事续﹑行续﹑瑜伽部﹑无上瑜伽部)﹐经过逐级的职位升迁﹐可升任甘丹赤巴。 宗喀巴定出学习制度,规定学习内容,按部就班,循序涟进,先小后大,先显后密。组织一套有次序有系统的学习经论理论,宗喀巴大师在噶当六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略加更改,定按三学原则制定学习内容:戒学,学《律经》;定学,学《现观庄严论》;慧学,学《中论》、《量论》(因明学)、《俱舍论》。密教学习作、行、瑜伽、无上瑜伽四部之续经讲解,结合实修教授导引以便求证。 规定寺内学习五部大论(在噶当的六大论上增加了抉择正见的中观学),是从律经论三藏中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经论。三学(闻、思、修的主要内容),戒-《律经》,定-《现观庄严论》(谈菩萨修行证果),慧-中论(佛教的最高哲学思想),因明(锻炼逻辑思想、抉择正见)俱舍(辩诸法性相为佛学入门书)。 五部大论概括了经、律、论三藏的教法内容,其它学习的经论注疏文献,各寺采用的教本不尽相同,甚至连各扎仓也不尽相同。 寺院规定僧人必须读完显教的五部大论,先学何经,后学何经,何时完结,均有详细的规定,显教学完考格西后,才能进上下密院学习密乘,密教先学事相如摆供设坛等,然后才学灌顶实修。格西意为善知识,或良师益友,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和尚、亲教师,也有译为佛学博士。格西学位传统上只授予在显宗学院学习有一定成就的学经僧人,而不授予修习密宗的僧人。在格鲁派各寺院中对于格西的等级设置并不统一,学位名称也不尽相同。一般来说,拉萨三大寺的格西学位最权威,它的制度也最完善、最健全,所以下面仅就三大寺的四种格西学位作概要性的叙述。 第一等格西是拉然巴,意思是拉萨的博学高明之士,是格西中最高等级的学位; 第二等格西是措然巴,意思是全寺的卓越高明之士,比拉然巴格西要稍低一等。这两种格西,要经过多次考试后,还要经过当时噶厦政府最后的审定方能取得。 第三等格西是林赛,意思是从寺院里选拔出来的有才学的人; 第四等格西是多然巴,意思是在佛殿门前石阶上经过辩论问难考取的格西。这两种格西的考试和认定,不必经过噶厦政府的认可,由各寺自己决定。转世随着众生的因缘,每一位活佛都示现不一样的情况。但众生因缘尽了,喇嘛则会示现圆寂或没有讲法(当众生没具足福德因缘或没有众生请法的缘起而致)。格鲁派四大祖古传承在当今有很高的地位,为所有人藏传佛教徒崇拜。 班禅喇嘛额尔德尼,主要在后藏。 达赖喇嘛,主要在前藏。 章嘉呼图克图,主要在内蒙。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,主要在外蒙。 创始人宗喀巴(1357-1419)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,本名罗桑扎巴。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出家,依顿珠仁钦学显教,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。1373年他到卫藏地区学经﹐先后从萨迦﹑噶举﹑夏鲁等派僧人学习。至14世纪80年代初﹐学习各派显宗经论﹐以后又系统地学习密宗﹐至80年代末﹐遍学藏传佛教显密宗各派教法。自1400~1409年﹐宗喀巴积极倡导僧人严守戒律﹐学经须遵循次第。着<菩提道次第论>(1402年成书)﹑<密宗道次第论>(1406年成书)﹐为创立此派奠定理论基础。1409年藏历正月﹐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阐化王札巴坚赞和内邬宗(今拉萨西郊柳梧区)宗本南喀桑布及其侄班觉桑布的支持下﹐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﹐参加的各宗派僧人1万余人。法会后﹐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权属下贵族仁钦贝和仁钦伦布父子的资助下﹐在拉萨东北40余公里的旺古尔山﹐建立甘丹寺﹐独树一派。 13~14世纪时﹐藏传佛教萨迦﹑噶举等宗派先后在西藏掌权﹐并得到元﹑明两朝的正式册封。然而﹐上层僧人追逐权势利禄﹐耽于酒色﹐横行不法者在所多有﹔各宗派间因争夺权力而引起的战乱亦屡见不鲜﹐以致藏传佛教中占统治地位的各宗派日益衰落﹐其原有的号召力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功能也在削弱。宗喀巴为振兴佛教﹐力挽颓风﹐积极提倡僧人严守纪律。他著书立说﹐授徒传教﹐在卫藏地区有很高的声望﹐因而此派得以最后建立。16世纪锁南嘉错受明廷册封。 至清代,该派的达赖与班禅两转世系统均由清廷扶持确认。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政权的执政教派,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自此进一步发展。格鲁派除藏区四大寺,尚有青海的塔尔寺、甘肃的拉卜楞寺及今蒙古的额尔德尼召等教派中心。该派奉龙树《中论》,持缘起性空之见。谓诸法待缘而起,毕竟空无自性。修持主教行并重,不废戒律,兼重止观。教法包容显密二宗,强调先显后密,循序渐进,学不躐等 。其学经制度严密系统,考核升迁章法严密。显宗学僧先通五大部(《 量释论 》、《现观庄严论》、《入中论》、《戒律本论》、《俱舍论》),在三大寺获格西学位后方可进一步修密宗四大部瑜伽密法。该派亦有严格寺院管理制度,僧职人员各司其职,母子寺院从属关系严格。历史上该派在藏族、蒙古族居住区流传甚广,影响很大。 依《菩提道次第论》而为修学。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,由于众生的根器和意乐不同,从凡夫到成佛还有阶段,所以菩提道内容包括了三个阶段,即三类土夫的修学之道。 初学佛的人面临几个问题,首先学佛如何下手,学哪种法,怎样学习等等。法门广大无边,必有明师为指路,所以学佛开始就是要依止善知识,此为道之根本。依什么样的善知识,如何观师、择师,如何依止,论中均有详述。 既有学佛的愿望,就要想暇满的意义。所谓暇就是有空闲时;满就是条件具足圆满。若是忙于生活,或无权自主,或诸根残缺,或地处偏僻,都无暇
听闻佛法,这种无闲共有八种,称八无暇。条件具足圆满者,指能生而为人,有佛法之地,有说法
听法之机会,诸根完全,非盲聋痴等,这种圆满共有十圆,为十圆满。既然有闲暇,又条件圆满,便应思维,人生不只是穿衣吃饭,必定要过得有点意义,不让空过。在佛教来说修学佛法就是为完成人身大义,不要把暇圆的人身浪费了。 为了不浪费时光,就应思维,人生寿命无常,刹那即过,何时将死,不能预知,既知人生难得,佛法难闻,就应珍惜时间,勤奋苦学,克实求证。 今生不能解脱,死后仍堕轮回。六道之中生于地狱饿鬼之趣,苦不堪言,要解脱恶道之苦,只有依三宝求其救度,故要皈依三宝。 为求后世利乐,不以皈依只靠三宝便为满足,尚须勤行业果取舍。佛教是因果论,种因必有果,善因善果,恶因恶果,若畏恶果,故应广大修善。 然上面所说,仅是得人天福报,属下士所修(下士道),为人天乘,不是佛法的真实目的。佛说法的目的在令众生永出轮回,共同成佛,上面所说思人身难得,念无常,念轮回苦,皆非解脱正因。故尚应进一步追求解脱轮回这道,此求出离所修即为中士道。正修此心,即依苦、集二谛,生起求解脱之心。抉择解脱之道,即依灭、道二谛。此四谛或十二有支佛虽为小乘所说,但是这些是三乘人均应修习为共通之法。无论小乘大乘,首先对世间不生厌倦,无出离心,则什么都说不上。四谛就是苦、集、灭、道,先知三界轮回犹如火宅,是痛“苦”之源,苦又是由烦恼和业所“集”,只有“灭”除苦、集、乃得安乐,其能灭除之“道”即戒、定、慧三学。外道不知出离心,无论他的方便有多好,修证有多高,但终究不出轮回,仍堕生死。又出离心只为中士道所修学,属于小乘,仍只有自己出离轮回,尚未想到一切父母有情还在轮回中受苦,我应发大慈悲大菩提心,修六度行,度一切众生皆出轮回。要心怀大志,才是大乘菩萨,才是上士之道,才是真正佛道。 上士道的修心次第以要发大心,专为利他最为重要,只有不住自利之心,方能脱离小乘,突破狭隘的自利,进入大乘的最高精神境界。 何为大乘之门,即波罗蜜多乘和蜜乘。 波罗蜜多乘就要广修六度,学菩萨学处,受菩萨戒,尤其是要学习止观,止是修定,观是修慧,无戒不定,无定不慧,止观必须双运。止出轻安,观慧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缘起性,证悟空性。若无观慧则不能断生死轮回根本之实质,自己尚不能出轮回,遑言度众生,所以大师总结菩提道次第为三要:出离心、菩提心、空性见。出离心和菩提心,此二是噶当派所提出。只有出离心和菩提心,不能出轮回生死,大师又提出空性见,有空性见才能破除无明实执,断生死轮回之根本。但不知轮回苦,不生厌离,不求出世,无出离心,连自己出不生起厌倦轮回之苦更不能发菩提心度广大众生出轮回,那么不求出轮回,修了空性又有何用?故首先要有强烈出离心和菩提心,然后才能断生死轮回根本之实执,求出生死之空慧正见。有了正见才能断除二障现证空性,直趋佛位。若轮回都出不了,哪里还能成佛。 总之,三藏一切大小乘经典,均为成佛之支分,前前为后后作准备条件,因此不可偏废。这些要点全包括在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之中,是求佛道者真正之教授。从众生成佛必须经过这三种道次,不能躐等,或妄行取舍。菩提道中最重要者为止观双修,若只修止,纵然得到最好的三摩地,也出不了生死轮回,修到了四禅天的地位也终有堕落之一日,所以由止获得轻安,为修观奠定基础,始易生观慧。如已修止进而必须修观,生起空性正见,方能对治生死轮回根本实执,解脱轮回,其次修大乘行,应重视空性与大悲和四无量心相结合,重视业果,重视缘起,缘起性空必须双运,若欲即生成就,必须急速圆满二种资粮,方能成一切种智,圆满三身。然欲急速成就,若无善巧方便,独依显教修习,亦难成办。故大师又特著<密宗道次第广论>,并提出许多实修方便,如此显密双重结合修习,则必有成就之日。这些都是大师的殷殷教导,一切详见大师所著二种《道次》之中。 依《密宗道次第广论》而修学,规定先学显教后学密乘,意思就是要学人在学显教大乘中首先注重发菩提心,学密是为利益众生急速成佛,现证三身,,才能广大利益众生,故发菩提心最为首要,如此学密才有基础。学密前先依止具德上师,方堪为大阿阇黎,求其灌顶。未得灌顶者,不得讲
听密法教义,更不能随便乱修。关于作净、设坛、仪轨事相,论中均有详细的规定。灌顶后受三昧耶戒及别解脱律仪,须严谨守护,若不持戒连人天善趣亦不能得,遑云成佛。其次则须精研密教教理,密教的经典分续部,即作、行、瑜伽、无上瑜伽四部。 四部的道次第首先讲事部。事部以外部事相为主。如身语之沐浴作净、设坛设供等外事,而内心则兼修瑜伽住三摩地,其灌顶以花、水、冠三灌为主,随加授记、庆慰、随许。其授三昧耶戒与行部同。事部中对有无自身明现为天身或自己对面生起天身这方面颇有异义,大师许有自起天身。修十真实作承事,四支念诵静虑,修六天与及住火、住声等静虑或加供养忏悔,修四无量心等。大师指出在修密中无论四种续部皆要贯彻修真实之义,所谓修真实,即运用缘起性空的观点来作修习。 行部。外部事相与内瑜伽交相为重。行部灌顶于花、水、冠上加入金刚铃、杵、名等灌顶,随即作授记等同事部。授三昧戒,其戒即恒念皈依和发心,断四黑法,行四白法及菩萨根本戒与支分戒,其它续部所说之三昧耶戒亦应守护。正行有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、承事法、求悉地法等。 瑜伽部。专示内修三摩地法。灌顶法于行部灌顶上加金刚阿阇黎灌顶和秘密灌顶,连同随许、授记等共十一项。授三昧耶戒,当守皈依学,菩萨学,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和解释经所说五部之三昧耶戒等。本尊有五部如来,正修法分有相和无相二种三摩地。有相瑜伽有四座修、无相瑜伽、修佛部等四部为主修法,善承事已修悉地法。此又分为静虑、念诵、护摩和修悉地法。 无上瑜伽部。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,除此更无过者,故名无上。其灌顶法在未灌之前先修曼荼罗,有自起对起之分,乃至七合等修法,修习各种仪轨,然后灌顶。无上部有四大灌顶,即宝瓶、秘密、智慧、句义等灌顶。授三昧耶戒、有十四根本戒、八粗罪、二十五禁行和诸禁等。 正修即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。关于本尊本派有<大威德>、《胜乐》、《密集》和《时轮》等。修生起次第自观天身,生起佛慢,可以打破耽着,断生死轮回根本,同时密乘观修,直观佛的果德如五现证等,即生成佛之意,圆满次第又有二规,依父续修幻身光明,通过金刚诵等三远离,由最细风心成就幻身,再入光明中清净,身现自加持之虹身,心成胜义真实,现证双运之身。依母续修乐空双运,成乐空无别,即大乐心与空性身二者体性无别清净一切尘垢之无二智。此智则为无明永尽,微尘清净无碍之空色身,亦即相好庄严之报身此身与不变妙乐之心结合成为双运之佛身。欲证乐空之见,首先应证空性正见,若无空见所摄,绝不能得真正之乐空。 该派重视僧人学经﹐有系统的学经制度。先显后密﹐循序渐进﹐学不躐等﹔所学经论及考核﹑升迁等规定自成体系。学经僧人须学显宗五部大论﹕<量释论>﹑<现观庄严论>﹑<入中论>﹑<戒律本论>﹑<俱舍论>。学完即可通过格西学位考试。凡考取甘丹﹑哲蚌﹑色拉三大寺系统的第一等格西﹐再入举堆札仓或举麦札仓研习密宗四部(即事部﹑行部﹑瑜伽部﹑无上瑜伽部)﹐经过逐级的职位升迁﹐可升任甘丹墀巴。